不少中老年朋友直呼“同款困扰”:以为近视就不会老花,结果现在看手机要举老远,戴眼镜又看不清近处,太折腾了!
老花不是“老了才有”
很多人以为“老花是老年人专利”,但事实恰恰相反,不少中年人群已出现老花症状。
老花的发生与我们人眼的晶状体改变密切相关,如果把人眼比作一台相机,眼睛中的晶状体就相当于一个变焦镜头,负责在看远看近时起到随时调焦的功能。老花就好比相机的调焦功能不灵了,看近时看不清了。
老花是年龄增长后,晶状体弹性下降、睫状肌调节力衰退,导致近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后,看近吃力。
我们常常看见爷爷奶奶看近处的物体(比如手机)时,总会皱起眉头,只能不自觉地伸长手臂,将物体的距离尽量放远,这就是老花的典型表现了。
更让人意外的是数据:据新华网《2023中国老花眼人群洞察报告》,我国35 岁以上老视人群占比已达 56.9%,约3.9亿人;到了52岁以上,老花发病率更是接近100%。
又近视又老花咋办?有没有办法一次性解决?
对近视的人来说,老花的到来更像“双重打击”:戴近视眼镜看远清晰,低头看手机、写笔记就模糊;摘了眼镜看近稍好点,抬头看路、看电脑又成了“糊片”。就像何炅那样,包里得备好几副眼镜,随时切换。
实际上,50岁以上“近视+老花”的人群,往往也是白内障的早期人群——晶状体不仅调焦不灵,还可能慢慢变混浊,视力只会越来越差,陷入“戴镜也看不清、摘镜更模糊”的两难。
不想戴眼镜,又想摆脱“近视+老花+散光+白内障”多重问题,怎么办?
随着医学发展,现在已经有了专属解决方案:白内障摘除术联合老视矫正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。
简单说,就是“给眼睛换个智能镜头”:把眼睛里“老化失效、甚至开始混浊”的晶状体取出来,换上一枚“量身定制”的人工晶体,它不是普通晶体,而是能同时解决近视、老花,甚至散光的“多面手”。
